close

繪制中國電影“關鍵幀”(文化觀象)

《人民日報》(電子版)的一切內容(包括但不限於文字、圖片、PDF、圖表、標志、標識、商標、版面設計、專欄目錄與名稱、內容分類標準以及為讀者提供的任何信息)僅供人民網讀者閱讀、學習研究使用,未經人民網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關權利人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將《人民日報》(電子版)所登載、發佈的內容用於商業性目的,包括但不限於轉載、復制、發行、制作光盤、數據庫、觸摸展示等行為方式,或將之在非本站所屬的服務器上作鏡像。否則,人民網股份有限公司將采取包括但不限於網上公示、向有關部門舉報、訴訟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主持人:董陽任姍姍(本報編輯)

對話人:張宏森(國傢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局長)

喇培康(中國電影股份台中申請商標代辦有限公司董事長)

尹鴻(清華大學教授)

於冬(博納影業集團總裁)

寧浩(導演、編劇)



電影是一個國傢的相冊,映照著人們的希望和夢想。中國電影產業化改革十幾年來,電影市場高速成長,國產電影創作力量不斷壯大,電影已經成為我國文化產業中最活躍、最耀眼、最奮發有為的領域之一。

《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影產業促進法》作為中國文化領域第一部行業法,其出臺是電影產業蓬勃發展的必然,也是落實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的重要舉措,它確立瞭簡政放權、放管結合等改革政策的法制化,堪稱中國從電影大國向電影強國邁進的“關鍵幀”,也是中國實現文化強國的標志性事件,輝映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借《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影產業促進法》實施的東風,如何抓住中國電影發展的黃金機遇期,推動中國電影產業深度變革,激發創造活力,不斷推出精品力作?我們對話電影界各方面的權威人士,對此詳細解讀。

——編者



核心閱讀

●《電影產業促進法》正式實施是一個劃時代事件。法律讓全行業和相關領域有瞭一把刻度相對明晰的尺子,電影的政府管理者、電影企業運營者、電影行業從業者,都能夠有共同的法律依據,最大限度地達成有效的溝通、交易和競爭

●市場之手、權力之手應全面歸位,各顯其能。發揮好政府的作用,不是簡單下行政命令,而是要在尊重市場規律的基礎上,用改革激發市場活力,用政策引導市場預期,用規劃明確投資方向,用法治規范市場行為

●任何產業發展都離不開大量的專業人才。人才的成長不是一代而是幾代電影工作者的任務,在這個過程中確實需要一些耐心和寬容度,創作者需要建立明確的價值觀和良好的創作環境,尤其要警惕資本對文化創作的操控



3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影產業促進法》(以下簡稱《電影產業促進法》)正式實施。

從2003年國傢開始啟動電影立法,到2015年10月30日首次將《電影產業促進法》草案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到醞釀出臺的三次審議,再到2016年11月7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表決通過,一路走來不尋常。《電影產業促進法》的實施,見證瞭中國電影產業改革的成就與決心,為中國電影如何申請註冊商標台中產業健康發展、從電影大國到電影強國邁進提供瞭法制保障。

推動全面依法治國的重要成就

主持人: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文化立法工作。《電影產業促進法》是我國宣傳思想文化領域第一部促進產業發展的法律。為什麼“第一部”誕生在電影領域?

張宏森:《電影產業促進法》經過長達10多年的起草、討論、修訂並最終獲得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於3月1日正式開始實施。這不僅是中國電影行業的第一法,也是中國文化領域的第一個行業法。它以過去15年中國電影改革發展的經驗為實踐參照,在依法治國的大背景下,體現瞭依法治理文化的法治探索,確立瞭文化領域中電影的產業屬性,形成瞭“管、放、促”三位一體的中國特色,用法律為中國電影的發展保駕護航,對於中國電影和中國文化發展都具有裡程碑意義。

主持人:新世紀以來,在中國所有文化行業中,電影與互聯網相似,其市場化程度最高、產業開放度最高、全球競爭性最強、產業特點最鮮明。電影的長足發展是文藝繁榮的一個縮影。去年,我國電影年產量接近1000部,穩居世界第三大電影生產國,銀幕總數超越美國躍居世界第一,票房收入從2012年170億元增長至2016年近500億元,去年10億元以上票房的電影就有10部,充分證明瞭中國電影市場生機盎然、充滿活力。

尹鴻:正因為中國電影產業進行瞭比較全面的市場化改革,中國才成為全球電影業最具活力的新興市場。《電影產業促進法》的實施,既是對過去十幾年產業化改革的政策、措施、手段、制度的法律總結,也是對中國電影在經過非常態的超高速發展之後進入穩定完善期的促進和保障,對中國從電影大國走向電影強國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電影產業促進法》正式實施是一個劃時代事件。法律讓全行業和相關領域有瞭一把刻度相對明晰的尺子,無論電影的政府管理者,還是電影企業運營者,或是電影行業從業者,都能夠有共同的法律依據,最大限度地達成有效的溝通、交易和競爭。

主持人:《電影產業促進法》引起電影界內外強烈的關註,一方面在於其對電影產業化改革以來的經驗和成果予以固定深化,另一方面是以法律形式為電影產業發展廓清瞭道路。產業改革和產業發展是怎樣的關系?產業改革還須直面哪些難啃的硬骨頭?

張宏森: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電影產業促進法》是全面深化體制改革的巨大成就。它的出臺是為解決幾個現實問題:一是繁榮電影創作、推動電影創新,解決電影精品不足、有“高原”缺“高峰”的問題;二是推動簡政放權,激發電影市場活力,鞏固“放管服”和“穩促調惠防”工作成果,進一步減少審批項目、降低準入門檻;三是規范電影產業發展和市場秩序,切實保護電影著作權和觀眾權益,打擊偷漏瞞虛報和盜版盜錄猖獗現象;四是采取財政、稅收、金融、用地、人才等多種扶持措施,降低企業負擔和交易成本,補齊發展短板;五是大力發展電影公益服務和公共事業,夯實產業繁榮基礎,實現基本文化權益均等化;六是推動中國電影“走出去”,提升擴大中國電影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提升國際地位。

喇培康:改革是電影產業發展的基礎和手段,產業的發展是改革的目的和方向。中國電影產業改革發展的實踐充分印證:沒有電影產業的改革就不會有產業的發展,電影產業的發展對電影產業的改革起到引領和深化的作用。

從現實層面看,亟須我們加強的工作有以下幾個方面:增強文化自信,振奮民族精神,講好中國故事,創作出黨和人民群眾滿意的“弘揚中國精神、傳播中國價值、凝聚中國力量”,思想性、藝術性俱佳的優秀作品,提升電影創作質量和水平;創新發行理念、推進院線建設、增加國產優秀影片的票房收入、吸引更多觀眾走進影院觀看國產優秀影片;利用現有法律政策、行業規定等規范、監管電影市場,使電影市場健康平穩可持續發展;加大、加強電影高新技術的研發、推廣和使用;向世界展現中國形象、展示民族精神,使更多優秀中國電影“走出去”。

產業繁榮最終體現在優秀作品上

主持人:雖然電影產業的總量跟實體產業甚至遊戲產業相比都還很小,但電影是一個國傢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體現,輻射面廣,影響力大,常常成為輿論的焦點。如今,我們該如何看待電影對社會文化的輻射力、影響力?

尹鴻:電影是國傢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電影自身的產業規模並不大,中外電影在中國創造的全年總票房不到500億元人民幣,世界頭號電影大國美國全年票房總額也在100億美元左右,這些數據與整個國傢的GDP相比占比很小。但是,從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電影就是美國整個國傢發展戰略的一部分。膠片與薯片、芯片一起成為美國參與全球科技、經濟、文化競爭的重要依托。如果說軍事就是“大棒”、經濟就是“胡蘿卜”的話,那麼電影就是文化“巧克力”。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電影不僅自身具有影院的經濟價值,而且還具有從電視到互聯網、音像產品的多窗口價值,其版權影響、明星效應等,對國傢形象、旅遊、會展、廣告、時尚消費、國際貿易等眾多領域都有不可估量的經濟、政治和文化價值。《電影產業促進法》中,保護電影知識產權,鼓勵開放電影衍生品,支持電影國際貿易等相關內容,都體現瞭電影在國傢發展總體戰略中所具有的火車頭地位。

主持人:“火車頭”的關鍵在於影響力,電影產業的發展尤其要註重價值引領。近些年,中國電影產業雖然發展很快,但思想性、藝術性俱佳的“高峰”作品數量還是不多。《電影產業促進法》將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寫入總則,鼓勵創作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一的電影,為提高中國電影的美譽度指出瞭一條治本之策。

張宏森:人民既是歷史的創造者、也是歷史的見證者,既是歷史的“劇中人”、也是歷史的“劇作者”。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是電影界的根本遵循。我們堅持科學發展、導向引領,加強宏觀引導,將“提質增效”作為電影工作的關鍵任務之一,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鼓勵創作者拍出勇攀“高峰”的精品力作。電影工作者也應自覺貼近人民群眾的審美需求,積極唱響中國夢、傳遞正能量、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與觀眾建立起親密穩固的新型關系。

喇培康:電影繁榮最終要體現在優秀作品上。電影是時代的產物、時代精神的表達。作為國有電影企業,中影股份致力營造風清氣正的創作環境,打造經得起時間檢驗的精品力作,塑造以社會效益帶動經濟效益的雙贏格局。

以2016年為例,中影股份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堅持兩個效益、主旋律與多樣化、商業與藝術、自主開發與參與投資、數量與質量的統一。全年參與投資創作生產影片40餘部,參與發行300餘部;形成瞭以重點影片為核心,多品種、多類型、多風格影片並重開發的格局;既保證瞭重點影片的創作生產,又在商業類型片方面作出瞭積極探索。比如,榮獲國內外21個獎項的《大唐玄奘》,弘揚瞭愛國主義精神的《我的戰爭》,為中外電影合作以及中國電影“走出去”提供瞭有益思考與嘗試的《長城》,刷新華語電影票房紀錄的《美人魚》,等等。

於冬:精品佳作從來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也從來不是粗制濫造、急功近利的產物,精品佳作必然是擁有文化自信又兼具工匠精神、精益求精的碩果。出精品,一直是博納影業堅持的理念。2014年賀歲檔,紅色經典題材《智取威虎山》獲得瞭票房與口碑的雙豐收。這是我們對傳統文化的重新挖掘和創作,是我們堅持文化自信的表現。2016年國慶檔上映的《湄公河行動》也是一部弘揚主旋律正能量的警匪動作大片。《湄公河行動》歷時3年的洗禮,20多個版本反復推敲,劇組冒著危險遠赴金三角地區實地考察、拍攝,這是依靠時間、汗水和工匠精神打磨出來的作品,所以最終取得瞭口碑和票房的雙贏。

建設統一開放、公平競爭的市場

主持人:進一步理順政府和市場關系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內涵之一。《電影產業促進法》在準入門檻、審查制度、規范市場秩序等方面,為政府列出瞭哪些權力清單?政府今後在電影產業發展中扮演什麼角色?

張宏森:市場之手、權力之手應全面歸位,各顯其能。發揮好政府的作用,不是簡單下行政命令,而是要在尊重市場規律的基礎上,用改革激發市場活力,用政策引導市場預期,用規劃明確投資方向,用法治規范市場行為。

按照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國的要求,《電影產業促進法》對政府更多強調的是責任與擔當。一是堅持簡政放權,未新設行政審批項目,同時取消瞭電影制片單位審批、《攝制電影片許可證(單片)》審批等行政審批項目。二是簡化審批程序、規范審查標準,並進一步規范瞭電影審查標準的制定和公開程序。三是堅持放管結合,加強後續監管。註重加強事中事後監管力度,以規范市場秩序,引導形成統一開放、公平競爭的電影市場環境。在行政權力約束方面,不僅明確瞭監管責任,還對政府部門及工作人員自身的違規行為制定瞭處分措施。

尹鴻:這部法律界定瞭電影產業社會屬性與經濟屬性的統一關系,考慮瞭全球自由貿易和國傢文化安全的平衡,劃清瞭政府與市場的邊界,規定瞭電影審查的標準和程序,在社會主義文藝大框架下,“放”瞭行業準入和產品生產的權力,“管”瞭市場的公平有序競爭,“促”瞭電影產業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聯系,回應瞭中國電影發展所關切的大多數重要問題,為將來電影產業的各個環節、企業和個人提供瞭法律依據,讓中國電影真正進入瞭依法管理的道路。

主持人:電影市場高速發展也帶來某些亂象。“統一開放、公平競爭”,這8個字切中瞭當前產業的“痛點”。

喇培康:電影市場整體向好是個不爭的事實。但在市場高速發展的同時,也出現瞭新的矛盾,幹擾並阻礙瞭中國電影產業健康有序發展。

例如,在創作方面,個別影片急功近利,有的粗制濫造,有的低俗媚俗,無視電影創作的藝術規律,質量毫無保障,觀眾非常不滿。發行放映方面,唯“票房論”有之,虛瞞報票房有之,偷漏票款有之,制片方自買票房有之,在排片上隻追求經濟效益而壓制國產優秀影片的現象有之……《電影產業促進法》以法律形式對電影產業發展中出現的“痛點”“病灶”進行有的放矢的清理和整治,有望使中國電影產業、市場更加有序、健康和繁榮。

寧浩:我的總體感覺是,電影市場越來越開放包容,創作越來越豐富。近幾年不斷湧現一些新類型和新嘗試,中國電影處在一個摸索自己獨特類型的階段。我們不可能復制其他國傢文化土壤上的成功,本土化才是我們的出路。市場利益驅動瞭一些跟風快上的行為。這樣的試錯成本太大。但應該看到,中國電影在大方向上是豐富且多元的,讓市場發揮優勝劣汰和評論監督的作用,會篩選出優秀的類型,催生滿足人民需求、對得起這個時代的作品。

主持人:正如各位所說,改革為中國電影產業激發活力、釋放新動能。但改革是“一山放過一山攔”,隻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中國電影還需要在許多方面“爬坡過坎”。

張宏森:我國電影票房近10年來連續以30%的速度增長,去年增速放緩,引起社會廣泛關註。有人認為是超高速增長後必要的回歸和調整,有人認為是一個拐點、將持續下行。我們調查研究後認為基本面是好的,“拐點論”難以成立。但也要清晰地看到其背後的深層原因。比如,優秀作品,特別是具有核心競爭力的電影作品偏少仍然是制約發展的重要因素;制片管理,尤其屬地審查管理的規范化、標準化有待進一步增強;市場監管中新挑戰層出不窮;以農村電影放映工程為代表的公益服務,面臨較大的升級和可持續發展壓力;電影科技對產業的支撐力度不夠;電影海外營銷能力亟待提高;院線制改革亟待深化;電影輿論生態亟須引導調整。大傢凝聚共識,一起努力,就一定能成功地“爬坡過坎”。

電影發展要讓人民擁有獲得感

主持人:深化改革是一場長跑,而讓電影繁榮為更多中國人帶來獲得感,才是改革的“初心”。優秀的電影作品是獲得感的一部分,讓電影工作者勞有所得同樣是獲得感。比如,《電影產業促進法》對票房造假、版權保護、人才培養、政策支持等方面的規定都備受關註。

於冬:隻有形成“好電影有好回報”的良性機制,才是對電影工作者的最大保護。《電影產業促進法》對“偷票房”和盜版規定瞭處罰方式,表明國傢整治的決心。盜版是行業毒瘤,我希望在切斷偷錄源頭的同時,也能用法律的手段阻斷傳播途徑。

寧浩:是的,對於版權的保護至關重要。因為版權就是創作人的根本利益,這對於保護產業發展,吸引優秀人才加入產業都很有實際意義。

任何產業發展都離不開大量的專業人才。扶持電影人才應適當引導資本的力量,輔以政策支持;在各類影展影節設立專門單元發掘新力量;對於扶持和幫助新人的機構,予以一定的支持。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人才的成長不是一代而是幾代電影工作者的任務,在這個過程中確實需要一些耐心和寬容度。創作者需要建立明確的價值觀和良好的創作環境,尤其要警惕資本對文化創作的操控。讓所有從業者獲得榮譽感是對當前市場標準很好的補充。大多數創作者都是有情懷的,是為瞭榮譽參與這份工作的,建立一個有理想有標準的評價環境對從業者意義重大。

喇培康:“兩個效益”雙豐收直接關系電影工作者的獲得感,隻有不斷深化電影產業改革,創作出更多優秀的電影作品,繁榮電影市場,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滿足電影工作者精神和物質兩方面的需求,才能使電影工作者擁有更多獲得感。

主持人:有人認為降低準入門檻會導致泥沙俱下,有人認為會豐富電影文化構成。該如何理解?近年人們對高企的片酬、下滑的職業道德等方面多有詬病,《電影產業促進法》將“制定行業自律規范,堅持德藝雙馨,加強自律”寫進瞭法條。這又會產生什麼影響?

寧浩:很多產業的發展規律都是類似的,放開市場會出現魚龍混雜的現象,同時也會產生競爭淘汰。在一定時間內可能會泥沙俱下,但塵埃落定之後,依然會完成優勝劣汰。不能就此因噎廢食,遏制瞭發展的可能,嘗試和發展都是有意義和有價值的。這要求我們更有技巧地引導、健全評論體系,講究管理方式,才可能縮短這個周期。文化產品最終都是人民選擇出來的,我們要相信觀眾和市場有選擇的能力。

將“加強自律”寫進法條,也提示瞭電影工作者應該不忘初心,把關註度最大程度地放在創作本身。陳凱歌導演兩會期間接受媒體采訪時就“德藝雙馨”說,讓一個人在藝術上和品德上都很芳香是個挺難的事,但要“自律”,至少不應該臭。《電影行業促進法》就是以法律的方式規范瞭行業的邊際和底線。廣大電影工作者應以實際行動加強自律,更好地為中國電影產業發展作出貢獻,才能不辜負這個生機勃勃的偉大時代。

版式設計:李姿閱

SourcePh" >


主持人:董陽任姍姍(本報編輯)

對話人:張宏森(國傢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局長)

喇培康(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尹鴻(清華大學教授)

於冬(博納影業集團總裁)

寧浩(導演、編劇)



電影是一個國傢的相冊,映照著人們的希望和夢想。中國電影產業化改革十幾年來,電影市場高速成長,國產電影創作力量不斷壯大,電影已經成為我國文化產業中最活躍、最耀眼、最奮發有為的領域之一。

《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影產業促進法》作為中國文化領域第一部行業法,其出臺是電影產業蓬勃發展的必然,也是落實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的重要舉措,它確立瞭簡政放權、放管結合等改革政策的法制化,堪稱中國從電影大國向電影強國邁進的“關鍵幀”,也是中國實現文化強國的標志性事件,輝映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借《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影產業促進法》實施的東風,如何抓住中國電影發展的黃金機遇期,推動中國電影產業深度變革,激發創造活力,不斷推出精品力作?我們對話電影界各方面的權威人士,對此詳細解讀。

——編者



核心閱讀

●《電影產業促進法》正式實施是一個劃時代事件。法律讓全行業和相關領域有瞭一把刻度相對明晰的尺子,電影的政府管理者、電影企業運營者、電影行業從業者,都能夠有共同的法律依據,最大限度地達成有效的溝通、交易和競爭

●市場之手、權力之手應全面歸位,各顯其能。發揮好政府的作用,不是簡單下行政命令,而是要在尊重市場規律的基礎上,用改革激發市場活力,用政策引導市場預期,用規劃明確投資方向,用法治規范市場行為

●任何產業發展都離不開大量的專業人才。人才的成長不是一代而是幾代電影工作者的任務,在這個過程中確實需要一些耐心和寬容度,創作者需要建立明確的價值觀和良好的創作環境,尤其要警惕資本對文化創作的操控



3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影產業促進法》(以下簡稱《電影產業促進法》)正式實施。

從2003年國傢開始啟動電影立法,到2015年10月30日首次將《電影產業促進法》草案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到醞釀出臺的三次審議,再到2016年11月7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表決通過,一路走來不尋常。《電影產業促進法》的實施,見證瞭中國電影產業改革的成就與決心,為中國電影產業健康發展、從電影大國到電影強國邁進提供瞭法制保障。

推動全面依法治國的重要成就

主持人: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文化立法工作。《電影產業促進法》是我國宣傳思想文化領域第一部促進產業發展的法律。為什麼“第一部”誕生在電影領域?

張宏森:《電影產業促進法》經過長達10多年的起草、討論、修訂並最終獲得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於3月1日正式開始實施。這不僅是中國電影行業的第一法,也是中國文化領域的第一個行業法。它以過去15年中國電影改革發展的經驗為實踐參照,在依法治國的大背景下,體現瞭依法治理文化的法治探索,確立瞭文化領域中電影的產業屬性,形成瞭“管、放、促”三位一體的中國特色,用法律為中國電影的發展保駕護航,對於中國電影和中國文化發展都具有裡程碑意義。

主持人:新世紀以來,在中國所有文化行業中,電影與互聯網相似,其市場化程度最高、產業開放度最高、全球競爭性最強、產業特點最鮮明。電影的長足發展是文藝繁榮的一個縮影。去年,我國電影年產量接近1000部,穩居世界第三大電影生產國,銀幕總數超越美國躍居世界第一,票房收入從2012年170億元增長至2016年近500億元,去年10億元以上票房的電影就有10部,充分證明瞭中國電影市場生機盎然、充滿活力。

尹鴻:正因為中國電影產業進行瞭比較全面的市場化改革,中國才成為全球電影業最具活力的新興市場。《電影產業促進法》的實施,既是對過去十幾年產業化改革的政策、措施、手段、制度的法律總結,也是對中國電影在經過非常態的超高速發展之後進入穩定完善期的促進和保障,對中國從電影大國走向電影強國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電影產業促進法》正式實施是一個劃時代事件。法律讓全行業和相關領域有瞭一把刻度相對明晰的尺子,無論電影的政府管理者,還是電影企業運營者,或是電影行業從業者,都能夠有共同的法律依據,最大限度地達成有效的溝通、交易和競爭。

主持人:《電影產業促進法》引起電影界內外強烈的關註,一方面在於其對電影產業化改革以來的經驗和成果予以固定深化,另一方面是以法律形式為電影產業發展廓清瞭道路。產業改革和產業發展是怎樣的關系?產業改革還須直面哪些難啃的硬骨頭?

張宏森: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電影產業促進法》是全面深化體制改革的巨大成就。它的出臺是為解決幾個現實問題:一是繁榮電影創作、推動電影創新,解決電影精品不足、有“高原”缺“高峰”的問題;二是推動簡政放權,激發電影市場活力,鞏固“放管服”和“穩促調惠防”工作成果,進一步減少審批項目、降低準入門檻;三是規范電影產業發展和市場秩序,切實保護電影著作權和觀眾權益,打擊偷漏瞞虛報和盜版盜錄猖獗現象;四是采取財政、稅收、金融、用地、人才等多種扶持措施,降低企業負擔和交易成本,補齊發展短板;五是大力發展電影公益服務和公共事業,夯實產業繁榮基礎,實現基本文化權益均等化;六是推動中國電影“走出去”,提升擴大中國電影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提升國際地位。

喇培康:改革是電影產業發展的基礎和手段,產業的發展是改革的目的和方向。中國電影產業改革發展的實踐充分印證:沒有電影產業的改革就不會有產業的發展,電影產業的發展對電影產業的改革起到引領和深化的作用。

從現實層面看,亟須我們加強的工作有以下幾個方面:增強文化自信,振奮民族精神,講好中國故事,創作出黨和人民群眾滿意的“弘揚中國精神、傳播中國價值、凝聚中國力量”,思想性、藝術性俱佳的優秀作品,提升電影創作質量和水平;創新發行理念、推進院線建設、增加國產優秀影片的票房收入、吸引更多觀眾走進影院觀看國產優秀影片;利用現有法律政策、行業規定等規范、監管電影市場,使電影市場健康平穩可持續發展;加大、加強電影高新技術的研發、推廣和使用;向世界展現中國形象、展示民族精神,使更多優秀中國電影“走出去”。

產業繁榮最終體現在優秀作品上

主持人:雖然電影產業的總量跟實體產業甚至遊戲產業相比都還很小,但電影是一個國傢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體現,輻射面廣,影響力大,常常成為輿論的焦點。如今,我們該如何看待電影對社會文化的輻射力、影響力?

尹鴻:電影是國傢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電影自身的產業規模並不大,中外電影在中國創造的全年總票房不到500億元人民幣,世界頭號電影大國美國全年票房總額也在100億美元左右,這些數據與整個國傢的GDP相比占比很小。但是,從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電影就是美國整個國傢發展戰略的一部分。膠片與薯片、芯片一起成為美國參與全球科技、經濟、文化競爭的重要依托。如果說軍事就是“大棒”、經濟就是“胡蘿卜”的話,那麼電影就是文化“巧克力”。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電影不僅自身具有影院的經濟價值,而且還具有從電視到互聯網、音像產品的多窗口價值,其版權影響、明星效應等,對國傢形象、旅遊、會展、廣告、時尚消費、國際貿易等眾多領域都有不可估量的經濟、政治和文化價值。《電影產業促進法》中,保護電影知識產權,鼓勵開放電影衍生品,支持電影國際貿易等相關內容,都體現瞭電影在國傢發展總體戰略中所具有的火車頭地位。

主持人:“火車頭”的關鍵在於影響力,電影產業的發展尤其要註重價值引領。近些年,中國電影產業雖然發展很快,但思想性、藝術性俱佳的“高峰”作品數量還是不多。《電影產業促進法》將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寫入總則,鼓勵創作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一的電影,為提高中國電影的美譽度指出瞭一條治本之策。

張宏森:人民既是歷史的創造者、也是歷史的見證者,既是歷史的“劇中人”、也是歷史的“劇作者”。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是電影界的根本遵循。我們堅持科學發展、導向引領,加強宏觀引導,將“提質增效”作為電影工作的關鍵任務之一,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鼓勵創作者拍出勇攀“高峰”的精品力作。電影工作者也應自覺貼近人民群眾的審美需求,積極唱響中國夢、傳遞正能量、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與觀眾建立起親密穩固的新型關系。

喇培康:電影繁榮最終要體現在優秀作品上。電影是時代的產物、時代精神的表達。作為國有電影企業,中影股份致力營造風清氣正的創作環境,打造經得起時間檢驗的精品力作,塑造以社會效益帶動經濟效益的雙贏格局。

以2016年為例,中影股份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堅持兩個效益、主旋律與多樣化、商業與藝術、自主開發與參與投資、數量與質量的統一。全年參與投資創作生產影片40餘部,參與發行300餘部;形成瞭以重點影片為核心,多品種、多類型、多風格影片並重開發的格局;既保證瞭重點影片的創作生產,又在商業類型片方面作出瞭積極探索。比如,榮獲國內外21個獎項的《大唐玄奘》,弘揚瞭愛國主義精神的《我的戰爭》,為中外電影合作以及中國電影“走出去”提供瞭有益思考與嘗試的《長城》,刷新華語電影票房紀錄的《美人魚》,等等。

於冬:精品佳作從來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也從來不是粗制濫造、急功近利的產物,精品佳作必然是擁有文化自信又兼具工匠精神、精益求精的碩果。出精品,一直是博納影業堅持的理念。2014年賀歲檔,紅色經典題材《智取威虎山》獲得瞭票房與口碑的雙豐收。這是我們對傳統文化的重新挖掘和創作,是我們堅持文化自信的表現。2016年國慶檔上映的《湄公河行動》也是一部弘揚主旋律正能量的警匪動作大片。《湄公河行動》歷時3年的洗禮,20多個版本反復推敲,劇組冒著危險遠赴金三角地區實地考察、拍攝,這是依靠時間、汗水和工匠精神打磨出來的作品,所以最終取得瞭口碑和票房的雙贏。

建設統一開放、公平競爭的市場

主持人:進一步理順政府和市場關系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內涵之一。《電影產業促進法》在準入門檻、審查制度、規范市場秩序等方面,為政府列出瞭哪些權力清單?政府今後在電影產業發展中扮演什麼角色?

張宏森:市場之手、權力之手應全面歸位,各顯其能。發揮好政府的作用,不是簡單下行政命令,而是要在尊重市場規律的基礎上,用改革激發市場活力,用政策引導市場預期,用規劃明確投資方向,用法治規范市場行為。

按照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國的要求,《電影產業促進法》對政府更多強調的是責任與擔當。一是堅持簡政放權,未新設行政審批項目,同時取消瞭電影制片單位審批、《攝制電影片許可證(單片)》審批等行政審批項目。二是簡化審批程序、規范審查標準,並進一步規范瞭電影審查標準的制定和公開程序。三是堅持放管結合,加強後續監管。註重加強事中事後監管力度,以規范市場秩序,引導形成統一開放、公平競爭的電影市場環境。在行政權力約束方面,不僅明確瞭監管責任,還對政府部門及工作人員自身的違規行為制定瞭處分措施。

尹鴻:這部法律界定瞭電影產業社會屬性與經濟屬性的統一關系,考慮瞭全球自由貿易和國傢文化安全的平衡,劃清瞭政府與市場的邊界,規定瞭電影審查的標準和程序,在社會主義文藝大框架下,“放”瞭行業準入和產品生產的權力,“管”瞭市場的公平有序競爭,“促”瞭電影產業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聯系,回應瞭中國電影發展所關切的大多數重要問題,為將來電影產業的各個環節、企業和個人提供瞭法律依據,讓中國電影真正進入瞭依法管理的道路。

主持人:電影市場高速發展也帶來某些亂象。“統一開放、公平競爭”,這8個字切中瞭當前產業的“痛點”。

喇培康:電影市場整體向好是個不爭的事實。但在市場高速發展的同時,也出現瞭新的矛盾,幹擾並阻礙瞭中國電影產業健康有序發展。

例如,在創作方面,個別影片急功近利,有的粗制濫造,有的低俗媚俗,無視電影創作的藝術規律,質量毫無保障,觀眾非常不滿。發行放映方面,唯“票房論”有之,虛瞞報票房有之,偷漏票款有之,制片方自買票房有之,在排片上隻追求經濟效益而壓制國產優秀影片的現象有之……《電影產業促進法》以法律形式對電影產業發展中出現的“痛點”“病灶”進行有的放矢的清理和整治,有望使中國電影產業、市場更加有序、健康和繁榮。

寧浩:我的總體感覺是,電影市場越來越開放包容,創作越來越豐富。近幾年不斷湧現一些新類型和新嘗試,中國電影處在一個摸索自己獨特類型的階段。我們不可能復制其他國傢文化土壤上的成功,本土化才是我們的出路。市場利益驅動瞭一些跟風快上的行為。這樣的試錯成本太大。但應該看到,中國電影在大方向上是豐富且多元的,讓市場發揮優勝劣汰和評論監督的作用,會篩選出優秀的類型,催生滿足人民需求、對得起這個時代的作品。

主持人:正如各位所說,改革為中國電影產業激發活力、釋放新動能。但改革是“一山放過一山攔”,隻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中國電影還需要在許多方面“爬坡過坎”。

張宏森:我國電影票房近10年來連續以30%的速度增長,去年增速放緩,引起社會廣泛關註。有人認為是超高速增長後必要的回歸和調整,有人認為是一個拐點、將持續下行。我們調查研究後認為基本面是好的,“拐點論”難以成立。但也要清晰地看到其背後的深層原因。比如,優秀作品,特別是具有核心競爭力的電影作品偏少仍然是制約發展的重要因素;制片管理,尤其屬地審查管理的規范化、標準化有待進一步增強;市場監管中新挑戰層出不窮;以農村電影放映工程為代表的公益服務,面臨較大的升級和可持續發展壓力;電影科技對產業的支撐力度不夠;電影海外營銷能力亟待提高;院線制改革亟待深化;電影輿論生態亟須引導調整。大傢凝聚共識,一起努力,就一定能成功地“爬坡過坎”。

電影發展要讓人民擁有獲得感

主持人:深化改革是一場長跑,而讓電影繁榮為更多中國人帶來獲得感,才是改革的“初心”。優秀的電影作品是獲得感的一部分,讓電影工作者勞有所得同樣是獲得感。比如,《電影產業促進法》對票房造假、版權保護、人才培養、政策支持等方面的規定都備受關註。

於冬:隻有形成“好電影有好回報”的良性機制,才是對電影工作者的最大保護。《電影產業促台灣商標註冊查詢進法》對“偷票房”和盜版規定瞭處罰方式,表明國傢整治的決心。盜版是行業毒瘤,我希望在切斷偷錄源頭的同時,也能用法律的手段阻斷傳播途徑。

寧浩:是的,對於版權的保護至關重要。因為版權就是創作人的根本利益,這對於保護產業發展,吸引優秀人才加入產業都很有實際意義。

任何產業發展都離不開大量的專業人才。扶持電影人才應適當引導資本的力量,輔以政策支持;在各類影展影節設立專門單元發掘新力量;對於扶持和幫助新人的機構,予以一定的支持。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人才的成長不是一代而是幾代電影工作者的任務,在這個過程中確實需要一些耐心和寬容度。創作者需要建立明確的價值觀和良好的創作環境,尤其要警惕資本對文化創作的操控。讓所有從業者獲得榮譽感是對當前市場標準很好的補充。大多數創作者都是有情懷的,是為瞭榮譽參與這份工作的,建立一個有理想有標準的評價環境對從業者意義重大。

喇培康:“兩個效益”雙豐收直接關系電影工作者的獲得感,隻有不斷深化電影產業改革,創作出更多優秀的電影作品,繁榮電影市場,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滿足電影工作者精神和物質兩方面的需求,才能使電影工作者擁有更多獲得感。

主持人:有人認為降低準入門檻會導致泥沙俱下,有人認為會豐富電影文化構成。該如何理解?近年人們對高企的片酬、下滑的職業道德等方面多有詬病,《電影產業促進法》將“制定行業自律規范,堅持德藝雙馨,加強自律”寫進瞭法條。這又會產生什麼影響?

寧浩:很多產業的發展規律都是類似的,放開市場會出現魚龍混雜的現象,同時也會產生競爭淘汰。在一定時間內可能會泥沙俱下,但塵埃落定之後,依然會完成優勝劣汰。不能就此因噎廢食,遏制瞭發展的可能,嘗試和發展都是有意義和有價值的。這要求我們更有技巧地引導、健全評論體系,講究管理方式,才可能縮短這個周期。文化產品最終都是人民選擇出來的,我們要相信觀眾和市場有選擇的能力。

將“加強自律”寫進法條,也提示瞭電影工作者應該不忘初心,把關註度最大程度地放在創作本身。陳凱歌導演兩會期間接受媒體采訪時就“德藝雙馨”說,讓一個人在藝術上和品德上都很芳香是個挺難的事,但要“自律”,至少不應該臭。《電影行業促進法》就是以法律的方式規范瞭行業的邊際和底線。廣大電影工作者應以實際行動加強自律,更好地為中國電影產業發展作出貢獻,才能不辜負這個生機勃勃的偉大時代。

版式設計:李姿閱

台灣電動床工廠 電動床

台灣電動床工廠 電動床

AUGI SPORTS|重機車靴|重機車靴推薦|重機專用車靴|重機防摔鞋|重機防摔鞋推薦|重機防摔鞋

AUGI SPORTS|augisports|racing boots|urban boots|motorcycle boots

arrow
arrow

    zpf735v3z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